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:学记(3)
来源:杭州奥数网 2011-10-17 16:03:55

11、[原文]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故君子之教,喻也①。道②而弗牵,强③而弗抑,开④而弗达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和、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
[译文]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,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,就可以当好教师了。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,就是启发诱导:[对学生]诱导而不牵拉;劝勉而不强制;指导学习的门径,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。[教师对学生]诱导而不牵拉,则师生融洽;劝勉而不强制,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;启发而不包办,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。能做到师生融洽,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,并能独立思考,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。
[注释]①喻:启发诱导。⑧道:同导,诱导。②强:劝勉,勉励。④开:指示门径。
12、[原文]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长善而救①其失者也。
[译文]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,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: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,或者是因为贪多,或者是知识面偏窄,或者是态度轻率,或者是畏难中止。这四点,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。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,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。教育的作用,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。
[注释]①救:帮助克服。
13、[原文]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其言也,约而达,微而臧①罕譬而喻,可谓继志矣。
[译文]会唱歌的人,不仅声音悦耳,动人心弦,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。会教人的人,不仅给人以知识,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。教师讲课,要简单明确,精练而完善,举例不多,但能说明问题。这样,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。
[注释]①臧:完善。
14、[原文]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,然后能博喻,能博喻然后能为师,能为师然后能为长,能为长然后能为君。故师也者,所以学①为君也,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。《记》曰?三王四代②唯其师"。其此之谓乎!
[译文]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,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,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,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。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,才能当好教师。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,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。所以说,当教师的,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。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。古书上说:"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"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!
[注释]①学:同教。②三王:夏、商、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、汤、文、武王;四代:虞、夏、商、周。
15、[原文]凡学之道:严①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:当其为尸②,则弗臣也;当其为师,则弗臣也。大学之礼,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③,所以尊师也。
[译文]在教育工作中,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。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。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,百姓才能专心求学。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: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,不以臣子相待;二是教师,不以臣子相待。根据礼制,[这二种人]虽被天子召见,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,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。
[注释]①严:尊敬。②尸: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。③无北面: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,臣子北面而朝。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,则面东,教师面西,不以臣子相待,以表示尊师重道。
16、[原文]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①之。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②以解。不善问者反此。善待问者如撞钟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,待其从客,然后尽其声。不善答问者反此。此皆进学之道也。
[译文]会学习的人,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,并能感激教师;不会学习的人,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,还要埋怨教师。会提问的人,象木工砍木头,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,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,[先问容易的问题,再问难题],这样,问题就会容易解决;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。会对待提问的人,要回答得有针对性,象撞钟一样,用力小,钟声则小,用力大,钟声则大,从容地响,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;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。以上这些,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。
[注释]①庸:归功的意思。②说:读为脱。
17、[原文]记问之学①,不足以为人师,必也听话乎②!力不能问,然后语之,语之而不知,虽舍之可也。
[译文]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,不能作个好教师,一定[要有渊博的知识],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。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,然后告诉他[从某些方面钻研]是可以的;告诉了他以后,仍不能理解,就不要再讲下去了。
[注释]①记问之学: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,并无心得。②听语: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。
18、[原文]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①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;始驾马者反之,车在马前。君子察于此三者,可以有志于学矣。
[译文][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],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,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;高明的弓匠的儿子,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,用来学拉车的小马,要放在车后跟着走。君子懂得了这三例[是通过先易后难、由浅入深、反复练习、循序渐进]使事业成功的道理,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。
[注释]①为裘:裘,皮袄;为裘,缝制皮袄,泛指当裁缝。
19、[原文]古之学者,比物丑①类,鼓无当于五声②,五声弗得不和;水无当于五色③,五色弗得不章;学无当于五官④,五官弗得不治⑤;师无当于五服,五服弗得不亲。
[译文]古代求学的人,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,举一反三。鼓不等同于五声,而五声中没有鼓音,就不和谐;水不等同于五色,但五色没有水调和,就不能鲜明悦目;学习不等同于五官,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;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,但没有教师的教导,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。
[注释]①丑:相同。②五声:宫、商、角、征、羽五种音级。②五色: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。④五官: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心。⑤治:作用,功能。⑥⑥五服: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(读崔)、齐(读资)衰、大功、小功和缌麻。
20、[原文]君子曰: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①,大信不约,大时不齐。察于此四者,可以有志于本矣。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,或源也,或委②也,此之谓务本!
[译文]君子说,德行很高的人,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;普遍的规律,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;有大信实的人,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;天有四季变化,无须划一,也会守时。懂得这四点,[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],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。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,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,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,而海是水的归宿。这才叫抓住了根本!
[注释]①大道不器:大道,事物的共同规律;器,具体的事物。②委:水的聚汇之所,归宿。
相关文章
- 小学1-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
-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
- 小学1-6年级万博体育app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
-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