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【投注官网】

图片
奥数网
全国站
您现在的位置:奥数 > 小学语文网 > 文学常识 > 正文

传统文化知识点——第三讲:彬彬有礼--言

来源:家长帮论坛 文章作者:学而思语文小学 2018-09-27 19:06:04

智能内容

传统文化知识点——第三讲:彬彬有礼--言

  各位家长们、同学们,大家好!

  接下来就进入传统文化的第三讲:彬彬有礼--言

  彬彬有礼—言

 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交往方式,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。

  (1)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,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,也是对对方的尊敬;

  ★古人常用的谦称有:愚(愚兄)、鄙(鄙人)、敝(敝人)、卑(卑人)、窃(窃闻、窃笑)

  ★读书人谦称:小生、晚学、晚生、不才、不佞(有才学)不肖等

  ★官员谦称:下官、小吏、小官、末官

  ★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:小可(不足挂齿)

  ★老人谦称:老朽、老夫、老汉、老拙(已入暮年,衰老无用)

  ★皇帝谦称:孤、寡,朕、不谷(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)

  ★家人谦称:家、舍(在世亲人)、先、亡(已故亲人)、犬

  (2)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。敬称多带有敬重、敬仰、颂扬的感情色彩。

  ★称品德高尚的人:圣

  ★称皇帝:万岁、驾、陛下

  ★称对方:子、吾子、君、足下、阁下

  ★称对方亲人:令、尊、贤

  ★称对方的意见:高见、高论;称别人的文章为:大作

  ★称老师:夫子、师父、师傅、先生、先哲

  (3)古人在年龄称谓上分外讲究,常见年龄称谓如下:

  除了年龄称谓之外,还有一些宴会上的交际语言。现代生活中,人们初次见面,往往互递名片,以此作为自我介绍,也是一种见面的礼节。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即有这种礼节,只是较早的名帖叫“谒”“刺”,由于当时纸还没有普遍使用,因而是用竹木削制而成,上面写有自己名字。要拜访时,先呈上谒或刺,以通报姓名。造纸术发明后,东汉使用了纸名帖。内容有姓名、乡里、官爵名称等。

  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往来,认为“来而不往非礼也”,有来访,必有回访,这才称得上礼节。遇有宾客到来,首先迎于门外,施礼,互致问候。具体说来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,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,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,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,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。迎宾时,主人立在门右,客人走门左。迎客进门以后,为客人指路,每到拐角,要说“请”,客人答“请”,还要为客人开门、掀帘子……主人请客人上座,客人要请辞,并看情况决定坐次。

  古代的座次安排究竟是怎样的呢?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(坐西面东)的最尊,其次是南向,再次是北向,最后西向。堂内尊卑顺序以南向、西向、东向、北向。因此帝王在殿堂之上,坐北朝南,意为凌驾于群称、庶民之上(下图为堂)。

  其实这些部分已经涉及到了礼仪行为方面,但是因为这些都是宴会上面的礼仪,分开的话显得整个内容支离破碎,所以当成一个整体来给大家讲解一下。